在我专注于读书、影视剧时,我会处于一种半漂浮状态,对于周围的事情和问题都是一种无所谓的状态。
但是,当我真的回到现实中来,专注于生活中具体事情时,会一时变得迷茫,不知所措。
尤其是在晚上的时候。
我会更多的思考意义、虚无、人生、生死等等问题。
白天我在家里晃悠,收拾收拾、打扫打扫、看看影视剧、读读书、写写东西。
即便在我写东西的时候,我抬头看到窗外的花,思绪都会随着花枝摇摆不定。
即便在我读书的时候,小猫过来朝我叫几声,我都会停下读书,看看它唠几句摸摸它。
即便在我看影视剧的时候,我也会去收拾家务;或者反过来,收拾家务的时候,我爱看着影视剧、或者听书。
白天的思绪一直在飘飘荡荡,就像被吹散的蒲公英,很多时候都难以收拢在一起。
但是,到了晚上,在黑暗中,似乎一切都安静下来。
我看不到窗外的东西、甚至房间内的东西、也不想收拾什么,思绪就像飞虫找光源一样,都回到了我的大脑里。
展开剩余64%这个时候,如果我恰好在思考什么,那么一定会比白天思考更深。
以上更多为环境和注意力转向问题。
白天是一种“自下而上”的注意力,由外部环境主导;
晚上是一种“自上而下”的注意力,由内在思维主导。
《心理学与生活》、《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》等书籍中有关于这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讲解。
另外就是生物钟、昼夜节律的影响了,一天中不同时间,体内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水平会起伏变化,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认知风格。
这个学习生物学的人应该更能了解。
比如皮质醇,通常在早晨达到峰值。这种激素帮助我们清醒、提升警觉性。
比如血清素、多巴胺,这些与情绪、动力和奖励相关的神经递质在白天也更活跃。
比如褪黑素,不仅促进睡意,还会促进内省和放松的思维状态。
简单来说就是,白天的大脑化学物质让你“动手”,夜晚的则让你“动脑”——向内思考的大脑。
相对应的我还想到一个类似的问题:
人处于痛苦状态下的思考比愉快状态下的思考更为深刻,不知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,这又是为什么呢?
发布于:山东省利众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